文字:卓成华
作为我国网球名宿,王福章在球员时代,获得全运会男双第一;
任北京网球队教练时,他带球队获得全运会男团、男单冠军;
任中国网球队教练时,他的队员一次就包揽亚运会男团、男单和男双三块金牌,奥运会上获得女双金牌。
76岁的王福章生活中一刻也没离开网球,即使现在,专业的北京网球队,他常去做指导;业余的北京天天有网球俱乐部,他是教练员导师,几乎都是和青少年在一起,指导训练,培养他们成长。看着小队员一天天涨球,老教练感慨,自己已打不过他们了,得找适合自己的圈子去打球了。
找圈子:志趣、兴趣、乐趣
王福章说,“实现网球文化养老,要围绕网球建圈子,把年龄差不多、有共同经历、水平相近的凝聚在一起,组织大家多打分级赛,将圈子越建越大,活动越来越多,既愉悦身心,又锻炼体魄,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健康退休生活。”
多年教练生涯,王福章最了解网球运动的魅力;而作为老年人群中的一员,他更是体会到有一项爱好,身边有一群共同爱好的人,能为漫长的晚年生活带来无限满足。
年轻时也喜欢踢足球,打篮球,王福章说50岁一过,就不能踢,也不能打了,因为他们有对撞,存在风险。“网球不一样,它有一定的强度,有一定的运动量,但又不是很激烈,是适合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,不拘泥年龄,也不受专业水平限制。”王福章说。
怎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小圈子,王福章建议在退休前就该进行考察、确定、加入。他说:“你的同事不会和你一块儿退休,因为总有年龄差异。没有这样一个群体依靠,一旦你退休,就找不着人了,老两口整天坐屋里看电视,要不就是带孙子,这样身体也就垮了。”
国家号召“每天锻炼一小时,健康工作五十年,幸福生活一辈子”,王福章说人过半百就该为这个美好愿望做准备了。“你50岁开始学打网球,10年后到了退休,就爱上一项活动,有了一个圈子。”王福章说,“像我六七十岁时可以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打,现在70多了,再跟五六十岁的人一起活动已经跟不上了,所以我现在再找新的适合我的圈子,不让兴趣被人打压下去。”
按王福章的想法,由熟悉的人组织起来的网球圈不断扩充、增大,接着就可以把这圈子打乱,在圈子里建圈子,同等水平,一个系统的,各个行业的,大家在一起既能打球,也可以聊天,都有共同话题,可以相伴相守几十年。
“有了圈子,就可以多组织比赛。打的场次多了,积累了丰富经验,就知道自己能赢多少,会输多少。”王福章说:“比赛并非要分出冠亚军。我们老家伙到球场上还是想赢点球,赢得多的就升级,输的多就想办法提高,就可根据级别定期进行培养。四五个人一块儿训练会很开心,练完再找别人对抗,周而复始,兴趣就越来越浓,生活就越有滋味了。”
之所以愿意到天天有网球培训班,王福章说是那里的孩子多。没有了夺冠的压力。王福章最喜欢带刚入门的孩子一起打球,在嬉笑声中培养他们的兴趣,自己也变得年轻许多。
他说:“有了兴趣的孩子,这项运动可以跟着他的成长伴随一生。而通过网球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外,还可以为中国网坛挖掘和培养人才。”
成为亚洲冠军教练
王福章刚开始学网球,却不是因为感兴趣而加入的。
“那时我14岁,在北京26中上初一。学校重视体育,要我们课余到北京体育馆业余体校选个运动项目练习,我本来想报足球,但人家不要,就去学了网球。一开始我连什么是网球都不知道。”
体校网球教练郭德观是印尼归国华侨,一位体育家,他游泳、举重、运动康复等都懂,是新中国网球事业奠基人之一。他带着王福章等人练了不到一年,王福章就被北京网球队招去。
“一开始北京队调我去先农坛网球馆打球,父亲不让,以为又去玩儿。后来我哥问了网球队属于什么性质,回来跟父亲说,除了打球,还管饭,随便吃。”王福章笑着说,“就这么一句话,父亲说你去吧。那时正是困难时期,我贪玩,又能吃,在家里老得控制着。”
训练认真能吃苦,王福章进队第三年就与师姐潘凤金一起打到全国锦标赛混双第三名。第二届全运会,他和队友黄锡昌获得男双第三名。
“取得这些成绩,我属于那批人进步比较快的。”王福章自豪地说,“很快我就参加了国家集训队,但随着‘文革’开始,我的运动员生涯就停了下来。当时除上海、云南等少数几个省队没有解散,其他各地的网球队队员要么下厂当工人,要么辞了工作自谋职业,北京队有一部分队员是华侨,干脆就出国了。我当时就在先农坛待着,整天无所事事。”
1970年柬埔寨政变,国王西哈努克和首相宾努流亡到北京,他们喜欢打网球,王福章等几名留下的队员被找来作陪打,北京队随后慢慢开始恢复训练。
王福章说:“大家停训了6年,水平都不高。我因为爱玩儿,常跟工厂的厂队踢足球,打篮球,身体状况保持的好一些。随北京队参加第三届全运会,获得男团金牌;第四届全运会我和孙春来搭档获得男双金牌,单打第二。入选国家队后,在第八届亚运会上获得男团第三名。”
34岁时,王福章退役,后转任北京队教练,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带队获得男团和男双两块金牌。随后,王福章应聘成为国家网球队男队主教练,在选择队员时,他放弃了多名资历更深的老将,而接手一批颇具潜力的年轻球员。
他说:“当时的选择是带有风险性的,因为我承担1990年北京亚运会夺牌的的重任。最后我们男团一场没输,男单、男双也夺得冠军。比赛一结束,我跑过去抱住队员,忍不住哭了。”
王福章55岁离开国家队总教练位置,陆续在中国网球学校、上海巴士网球俱乐部以及山东网球队、北京网球队执教,传授自己半个世纪的网球精髓。他感慨:“网球一生,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国际比赛决赛时,场上两对选手都是自己人在打。最幸福的事就是五星红旗在赛场升起,国歌在耳边响起的那一刻。”
圆百岁将军的体育强国梦
能为国争光,王福章说除了各级教练的辛苦付出,他最感谢的是网球前辈吕正操。“吕老是在我刚开始学球时碰巧遇上的,他边带我打,边教我一招一式。”说起这段情缘,王福章满含深情。
王福章在北京体育馆网球场学球,都是下午放学后,他一般去的比别人早,没人对练,就对着墙打。时任铁道部代理部长的吕正操也常到那儿打网球,看到只有王福章一个人,就叫过来和他一块儿打。
“我也不认识他,又因为刚学没多久,打得很差。所以都是吕老陪我打,一边还耐心地纠正我的错误动作。”王福章说,“吕老还给我起个外号叫‘小干巴’。干就是瘦,他也瘦,他说自己是老干巴,常跟我说,‘小干巴你眼睛盯住球’‘小干巴你长点劲’。吕老打球网上封得严,底线守得稳,但随着我进了北京队训练,技术不断进步,水平一下子超过他。他再找我打,就变成我陪他打了。”
接下来的漫长岁月,王福章除非有训练任务,否则只要在北京,吕正操想打球,叫他就去,一直陪打到吕正操90多岁。那一代老革命没有架子,一切都很随意。有时对手不小心把球打到他头上,连忙跟过来致歉,他只是挥手一笑:“又不是炮弹,有啥关系,快打吧!”
王福章记得常去打球的还有总参副总参谋长何正文、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、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、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等人,“他们球场上一边打球一边开玩笑,互相损,挺逗的。”王福章说,“有的跟我配对时就直接下命令,今天要赢。他倒好,一接完发球,就跑到球网边柱子后面去了,留下我一个人打对面俩。当然,对方也赢不了。”
有时候,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革命好强,非要跟王福章单挑,谁输谁请客。王福章说:“老首长打发球区,我打全场。结果我发球他接不着,他发球我就来回吊,也不进攻,最后他肯定输。人家二话别说,请客。球场上没有官大官小,都是快乐。”
当上国家队教练后,王福章才知道,推荐他的正是吕正操将军。“开始我只当吕老是一个球友,‘文革’时他被关进监狱,放出来第二天就找我打球。这时他长了7岁不说,在球场上磕磕绊绊的,根本不像进监狱前那样满场跑动,那么有劲了。看着他那样子,你根本不忍心把球打到边上,只能都送他手里了。”50年前的一幕仿佛在脸前,王福章眼睛有些湿润。
就是这位执着的老将军,在国家建设的同时,催促贺龙组建国家网球队,修建北京最早的先农坛和体委训练局网球馆,培养新人,让中国网球早日走向世界。
王福章说:“当孙甜甜、李婷在雅典奥运会中为中国首次摘取网球女子双打桂冠时,吕老立即命令秘书发电报祝贺。在北京的重大网球比赛,他总是前往赛场,为中国队助威观战,哪怕百岁高龄。”
105岁去世的吕正操生前一直鼓励我国青少年网球,要不断进步,打出威风,打出好成绩。王福章或许就是为了将军的知遇之恩,不遗余力地去挖掘和帮助青少年选手,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、锻炼他们超越自我的勇气,以圆百岁将军念念不忘的体育强国梦!
▲北京云汇网球木拍博物馆理事长李云惠在向王老展示、讲解馆藏展品